我妻子是祁东西边区人,从小就见证并经历了黄花菜从“花”到“菜”再到“钱”的变现过程。她每每回忆起那段“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岁月时,既有着劳动光荣、生活不易的感慨,也有着不堪回首、心有余悸的感叹。
在黄花菜农尤其是孩子们的心里,几乎都怀着一种对黄花菜既敬又怕、既爱又“恨”的复杂心理。缺衣少食的年代,黄花菜几乎是每家每户至关重要甚至唯一的经济来源,他们既敬重黄花菜这样一株得以撑起整个家庭经济的“摇钱草”,却又害怕风不调、雨不顺导致黄花菜收成不好,并进而害怕“菜贱伤农”,担心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下来的黄花菜卖不起价钱,以至于甚至产生“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想法;他们既因为黄花菜让他们的日子得到改善而心生喜爱,又每每想起收获黄花菜时那火辣辣、汗涔涔的苦差事,就不禁头皮发麻,在心里“恨”得牙痒痒的。许多年后,当同学聚会时,只要一提起摘黄花菜,大家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那是我们难忘的集体记忆,满满的都是泪!”
黄花菜的收获旺季是在每年的六七月间,长达四五十天的起早贪黑与没日没夜,不仅会让菜农们累得人仰马翻、人困马乏,也会让他们常常忙得没时间吃饭甚至睡觉。
为了抢在黄花开花之前采摘,菜农们通常是全家出动,一家老小凌晨两三点摸黑出发,像极了战争年代的部队急行军。有多个孩子读书的家庭,种的黄花菜就多些,采摘的任务也就重些,于是菜农便将还在读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们半夜叫醒,从床上拖下来,加入到采摘黄花菜的家庭大军,孩子们常常是一边走一边睡,一边摘一边睡,让一旁的奶奶、妈妈心疼得只想掉眼泪。黑夜里,田野间,那一束束忽明忽暗、忽闪忽闪的电筒光,远远望去既像萤火虫,更像满天星,不仅照亮着农家人脚下的路,也照映着他们前方的路,更照耀着一家家孩子们心灵的路、人生的路。
▲ 图为菜农凌晨时分在采摘黄花菜
说到采摘黄花菜,我有着平生有且仅有的一次经历。那时我正与妻子谈恋爱,从部队回家探亲的我为表忠心,便自告奋勇帮准岳父去采摘黄花菜。谁知一腔孤勇与热情并没有换来如愿以偿,而是好心办了坏事。原来,我竟忽视了采摘黄花菜应注意的“三早”:一是必须起早(凌晨两三点起床下地采摘),二是应当趁早(须赶在太阳出来、花儿盛开之前采摘),三是不能太早(过早地采摘不仅让黄花菜损失了重量,最关键的还会影响质量和口感)。令人尴尬的是,我那天竟将未来两三天的黄花菜都摘了,结果惹得准岳父、准岳母和女朋友哈哈大笑一场,我算是彻底糗到家了。
糗归糗,但采摘黄花菜的苦与累,我也算是真正领教了。时隔多年,我仍然无法忘记那日白天的昏昏沉沉与头重脚轻;我当时更无法释怀的是,那些当年种了几十亩甚至上百亩黄花菜的父辈们,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力量,支撑着他们汗摔八瓣、分身有术、夜以继日地连轴转啊!
时至今日我们或许已无需多想,答案早已不言自明。当年的那一帮祁东黄花菜农们硬是靠着“一担黄花一担汗”的坚韧与付出,用一个个装满黄花、承载梦想的“黄花篓子”背出了美好生活的新希望,也背出了衡邵干旱走廊上孩子们的大学梦、未来梦。
采摘黄花菜辛苦,但晾晒黄花菜也不容易。那段时间,户外漫山遍野都是黄花菜的海洋,家里则成了黄花菜的世界。每天黄花菜采摘回来后,须尽快倒出来晾晒,否则就会沤坏。一时间,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楼上楼下的通风处,屋里屋外的宽敞地,都成了晾晒黄花菜的场地,一些篾制的搭子、簸箕、米筛、团箱等,甚至包括老式的门板,都会拿出来当晾晒工具,层层叠叠、密密麻麻挤满了整个前坪,堆满了整间屋子。空气中飘荡着浓浓的黄花菜香,深吸一口,沁人心脾,满脸含笑。
▲ 图为菜农用篾搭子晾晒黄花菜
盛夏的天,孩子的脸。倘若遇到天气突变、山雨欲来,菜农们便立马收起笑容,在骤雨来临之前进行一场晒在户外的黄花菜转移大战,那动作、那速度、那气氛,不是打仗胜似打仗,不用舍命却像夺命。在他们看来,若是黄花菜被雨水淋坏了,那就约等于要了他们的命,因为黄花菜的价格就会大打折扣,最坏时价格惨遭腰斩或是根本就卖不出去。所以每每遇到要下雨的时候,全家人就会立马丢下正在吃饭的碗筷,舍命护住那些已经“上岸”的黄花菜。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黄花菜带给人们的,也在与时俱进,更是因时而变。曾经作为“救命草”“命根子”的黄花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已然变身成了“休闲草”“保健草”“抗衰老草”。如今在祁东西边区,这样的场景或许已司空见惯:一边是菜农们或是专业户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集约化种植黄花菜,一边是县委县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想方设法帮助菜农打开市场、提高价钱,这是近年来祁东县发展黄花菜经济,并将其打造成富民强县支柱产业的火热场景和生动局面。
毫无疑问,这样一种双向奔赴给祁东经济社会的发展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引领着祁东在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下面是近年来祁东黄花菜产业做大做强的一张靓丽成绩单——
全县黄花菜种植总面积16万余亩,菜农40万人,黄花菜总产量和销售量占到全国的60%以上,年总产值逾20亿元,祁东黄花菜以其规模和品质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先后成功打造并建成了黄花源景区、中国黄花菜博物馆、黄花摄影基地、祁东黄花公园等与黄花菜有关的人文景观,2021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湖南萱草研究院及种苗繁育基地在衡阳成立等等这些,都在用行动标注着,一张事关中国南方的地理奇观、事关湖南祁东黄花菜发展趋势的美好画卷和美丽图景,正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
▲ 图为经过晾晒后的黄澄澄的黄花菜
翻开祁东社会发展的历史,或许找不出另外一根像黄花菜这样能救命的草、能填饱肚子的草、能摆脱贫困的草、能致富奔小康的草,然而黄花菜做到了,几十年甚至数百年来,她都这样默默无闻,死而后已,真可谓初心如磐,功莫大焉。如果要说黄花菜的最美和最伟大之处,我以为就全在于此了。
值得黄花菜骄傲并引燃朋友圈的是,家乡祁东人民不仅致力于发展黄花菜经济,更注重挖掘蕴藏在黄花菜身上的性格特征与文化特质,将其凝结提炼成了“包容含蓄、顽强拼搏、与人为善”的黄花菜精神,并号召我们每一个祁东人学习这种精神,传承这种精神,创新这种精神。我想,这应该就是黄花菜的“灵魂”吧,一棵被赋予了灵魂的草,必然有一个关于草原的梦想。(刘源西)
作者简介:刘源西,男,1972 年10月出生,湖南祁东人,2005年转业到衡阳工作至今,现供职于湖南省南岳电视调频发射台。工作之余热爱写作,有千余篇作品散见于相关媒体。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