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祁东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一根黄花菜,半部祁东史。此语道出了祁东黄花菜发展的历史之厚重,历程之沧桑。农人的优秀品质,从黄花菜农身上可管中窥豹;从古至今的祁东农人、名人、为官从政者,乃至祁东被外地人津津乐道的“会读书、会经商、会当兵”的深度赞誉,都直接或间接与黄花菜有着无法割舍的关联,都无一不是“黄花菜精神”的深刻折射和生动呈现。
略一沉思,我蓦地发觉黄花菜身上似乎还隐藏着一种比“黄花菜精神”更伟大、更人性、更光辉的东西,那会是什么呢……其实回望黄花菜那不屈不挠的生存历史,回想黄花菜慈祥仁爱的前世今生,或许我们不难发现,蕴藏在历史深处的黄花菜身上,其实就是一种深厚而绵长、博大且无私的母爱!
500多年来,黄花菜除了有萱草的名字外,还有着金针菜、健脑菜、安神菜、忘忧草、萱草花、绿葱花、母亲花等诸多名字,其中最引人注目和关切的或许就是“母亲花”了。自古至今,文人墨客咏诵黄花菜的诗词犹如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不少人更是潜心研习,深有所悟,认为萱草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更有着母爱的味道,并被举世公认。
比如《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同“萱”,“萱草”为忘忧之草,古人用以比喻母亲;《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是母亲居住的地方,后代表母亲)。萱草意为母亲的代称,它也成了中国的母亲花。
又比如《萱草吟》:“六角初开映筚门,深秋时节似春温。浪游万里家何在,每对萱花忆母恩。”游子浪迹天涯,乡愁无尽。面对眼前的萱草花,不禁想起家中萱草花初开情景,更加忆念慈母的高厚恩情。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花之前,中国早已把萱草花当作了母爱之花。
再比如唐代诗人孟郊的另一首《游子吟》中,同样歌颂了无私的母爱:“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前,不见萱草花。”在堂阶旁种萱草,本为让母亲忘却忧思,可慈母日日倚立堂前,翘首期盼着天涯游子的早日归来,眼前的萱草花反倒让她愁烦丛生。
还比如大文豪苏东坡作诗云:“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乱叶中,一一芳心插”。他所述的“萱草”,就是代指母亲。(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椿代表父亲、萱代表母亲,即“椿萱并茂”之说。)
……
▲ 爽口宜人的黄花菜清汤
如此看来,将黄花菜比作母亲或是母爱,古已有之。而且,撇开文人墨客多愁善感的特性不说,单从黄花菜的生长过程、成长历程和历史进程来说,我们就能充分感受到黄花菜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只有母亲才独有的温柔与慈祥——
生命初期,黄花菜娇嫩欲滴,像极了弱不禁风的母亲幼女时代;后来她慢慢成长,在风中摇曳多姿,又像极了风姿绰约的母亲少女时代;再后来,她长大成熟绽放芳华,更像极了初为人母、爱如潮水的母亲;即便到了后来,若遇风雨来袭,黄花菜傲然挺立无惧风雨,又像极了母亲身上那为母则刚、宁折不弯的铮铮傲骨;面对贫瘠而干旱的土地,她拼命往下使劲生长,仍像极了母亲那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精神品格……纵观黄花菜的一生,只有付出,只顾奉献,只为成全——成全了你,也成全了我,成全了我们所有的祁东儿女,具有这样胸怀与情怀的,除了我们的母亲,还会有谁?除了我们的母亲,还会是谁??
故以此文,真诚感谢并感恩如母亲一般伟大和慈爱的黄花菜,或是那个叫萱草的妈妈!(刘源西)
作者简介:刘源西,男,1972 年10月出生,湖南祁东人,2005年转业到衡阳工作至今,现供职于湖南省南岳电视调频发射台。工作之余热爱写作,有千余篇作品散见于相关媒体。